昌邑市将数字化监管作为新时代下推动监管转型的重要手段,聚焦公共交通服务领域短板和人民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交通重点场所视频监控应用、治超非现场执法综合管理应用和公路设施信息化管理能力全面提升,不断增强市民对公共交通服务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一、强化信息支撑,打造全域科技治超网。一是完善全域监管网络。以数字化赋能公路超限治理,根据全市路网结构、交通流量、货物运输现状等,科学编制全市治超非现场执法系统网络规划。建设1个“公路超限综合管理平台”、14处不停车动态称重点位和超限车辆“动态检测”、“遮牌”车辆自动识别、“黑名单”车辆自动报警等8大系统,有效覆盖辖区主要货车途径节点,实现对超限超载行为的全路网有效管控。二是将治超工作与公路建设相结合。与大中修工程同步规划建设,在6条国省县级道路启用集动态称重实时车辆抓拍、视频监控、LED提示屏、自动报警和信息处理等功能为一体的非现场执法系统。已不停车快速检测车辆1400余万台,立案违法超限案件17000余起,处罚10000余起。三是强化数据共享功能。以数据共享为纽带,形成多部门联动监管新常态。在交通部门内部,搭建执法、行管单位横向协作机制,将车辆违章情况反馈至运政管理机构列入重点监管,与企业年检及质量信誉考核挂钩,及时跟进开展教育培训、警示约谈与联合惩戒。针对货车为逃避检查而故意遮挡号牌、跨道行驶等违法行为,健全交通、交警联合治超机制,共享电子抓拍固定证据,形成监管合力。目前辖区内路段超限率下降至1%左右,“百吨王”等严重超限车辆基本绝迹。
二、整合数据资源,打造智慧交通监管平台。一方面,整合数据资源,建成智慧云平台。整合政府、企业等多方面数据资源,建成集“两客一危一重一大”等于一体的昌邑综合性营运车辆智慧云平台。通过完善监管体系,建立健全抽查反馈、教育培训、警示约谈和联合惩戒等工作机制,推动重点营运车辆动态监管工作精细化、常态化、长效化。安排专人对大件运输车辆业主进行包靠,采取上门做工作、讲政策的方式,动员全部车辆接入省大件运输监管系统;聘请省第三方技术平台人员开展讲座,集体换发驾驶员信息卡、完善“鲁运通行码”信息,目前昌邑大件运输车辆动态监控设备安装率达到100%,省平台入网率100%,“鲁运通行码”驾驶员注册率100%,有效信息上传率100%。另一方面,完善监管体系,有机融合信息化手段与现有监管方式。将“两客一危一重一大”动态监控平台、“双随机 一公开”监管平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山东省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信用和监管监察系统作为行业监管的有力工具,突出信息可视、动态调整、精准可控,实现风险报告一张图、提醒分析一本帐、管控执法一条链。结合企业日常检查情况及质量信誉考核等工作,形成“线下企业检查、线上信用公示”的管理模式,累计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网站上传企业隐患信息400余条,整改效果良好。
三、聚焦掌上养护,打造公路信息“一张网”。开发昌邑市农村公路智慧路长信息化管理系统(APP),围绕“建、管、养、运”四个方向搭建路产管理、路产状况、巡查监督、养护管理、科技治超、路长制等模块,采集农村公路技术等级、路面类型、桥涵隧构造物、安防设施等属性和照片,建成集基础信息、电子地图、影像资料于一体的农村公路数据库。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达到对农路管养的强监管、强督导,做到农村公路静态展现、动态管理、常态跟踪,实现农村公路日常管理数据和信息的互联互通。细化终端传输环节,为全市4处基层养护站所配齐巡查终端,开启“掌上养护”模式,实现快速定位。在上路巡查时,记录巡查线路轨迹;在问题上报时,精准定位问题位置点,并自动计算出当前桩号信息,方便养护队员快速准确找到问题地点,通过GPS导航到该位置,实现工作“留痕化、精准化、便捷化”。通过智慧化监管,为全天候监管、跨区域跨部门联合联动执法等提供有力支撑,解决以往传统路面执法模式人力消耗大、覆盖范围有限、查处效率低以及大货车司机频繁停车检测带来的安全问题,加快实现以科学智慧监管推动健康高效发展。
用户中心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