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寒亭区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加速政府职能转变,扩大服务半径,着力构建“网络平台+传统载体+融合发展”服务模式,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易办”转变。
一、打造特色化传统载体,让政务服务“活起来”。一是“体验区”变“先行区”。以政务公开体验区为切入点,高标准打造街道政务公开专区和村(城市社区)政务公开专区,设置“自助申报区”“办事指南查阅区”“帮办代办区”“公众意见征集区”四个功能区,为居民提供办事信息查询、自主申报设施、办事咨询导办代办等服务。制作“高频事项二维码矩阵”“便民服务流程”等展板,实施“码上告知”,为群众提供更便捷的办事“攻略”。二是“媒介推”变“群众会”。改变以往的灌输式告知,把政务服务信息、便民便企服务政策搬进基层,以“群众会”的形式,谈政策、议服务、提意见,让群众从以往的“单向知”变成“双向说”,由“被动知”变成“主动做”。组建“乡镇业务骨干队”“村级服务队”“五老”志愿队三支宣传队伍,与群众面对面“板凳夜谈”,听取公众意见,切实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三是“大喇叭”变“宣传曲”。更新传统农村广播“村村响”运行方式,把播放主动权下放到村(城市社区),围绕群众需求,开设便民服务、惠民惠企政策等栏目,及时送达便民便企信息和声音。同时,通过整合信息资源,将“村村响”广播和爱山东APP两个平台有机结合,以“爱山东”政务服务平台为依托,深化拓展网上办事渠道,让企业群众亲身感受“一网通办”带来的便利。
二、打造智能化网络平台,让政务服务“亮起来”。一是宣传推广“小程序”,服务更周到。大力宣传推广“寒亭社会救助”小程序,变“窗口申请救助”为“手机操作申请”,通过小程序申报、街道受理分办、上级及时处办,让有救助需求的居民“足不出户”即可申请救助事项,推动“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小程序现已承接山东省社会救助系统涉及7个部门的18项审批救助事项。二是推行“云平台”,服务更用心。依托“共享Live”直播间、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搭建高效、智能、亲民的政务“云”公开平台。2024年,通过微信公众号主动公开各类政府信息710余条,通过微信视频号发布视频30余个,内容涵盖就业创业、社会救助、养老服务、便民惠企等10余个方面,群众只需拿起手机“扫一扫”,即可快速了解最新政务信息。围绕涉企政策开展政务“云”公开直播2场,邀请专家通过线上直播对政策开展全方位宣传解读,实现从“面对面”“线下谈”向“屏对屏”“线上讲”转变,直播观看量达1200余人次。三是推进“数字平台”,服务更高效。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居民可以在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上反映问题,群众可以通过随手拍、微信终端等方式将问题传送到平台,街道、社区、综合执法中队人员会及时到达现场,查清问题根源,把矛盾化解在萌芽期。目前,平台每天接收案件5至6起,确保当天完结、整理、归档。通过平台便捷高效运转,市容市貌越发整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三、打造多元化融合模式,让政务服务“聚起来”。一是“服务+公开”,过程透明。依托便民服务大厅,整合社会救助、医保社保、就业创业等提供集成化服务,严格落实“综合服务”和“帮办代办”制度。围绕群众办事需求,规范便民服务中心指引标识和办事指南,明确公开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流程、办事机构等信息,实现政务信息主动推送、一次告知,减少群众跑腿次数。今年以来,累计解答咨询350余人次。二是“服务+跟踪”,全面保障。按照“管业务必须管跟踪”原则,在街道、工作片、村(城市社区)三级配备网格专员,与业务人员“两员合一”;同时,由街道统一指导落实辖区政务服务工作,合力构建服务步伐协调一致,保障标准横向规范、纵向统一,政务服务条块融合的整体化推进模式。按照业务工作流程对应的步骤,把跟踪内容明确嵌入到工作流程上,形成对应的服务流程,保证政务服务事项全过程无缝覆盖。三是“服务+监督”,严格落实。高标准建设“政务服务”长廊等阵地,与廉政文化广场一体推进,持续扩大受众范围,提升“政务服务公开”知晓率和参与度。结合政务服务“好差评”二维码,充分发挥志愿者监督员作用,对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等方面“找问题、提意见、献良策”,探索更多更广的服务方式,不断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便捷度和服务满意度,进一步打造“亭好办”等政务服务品牌,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用户中心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